Blueimp 論壇首頁
  首頁  | 討論區  | 最新話題  | 搜尋  | XML  |  登入

此話題中所有文章數: 3 [ 話題狀態: 一般 ]
上一話題 此文章已經觀看 3944 次 而且有 2 篇回應 下一話題
會員大頭照
男寶寶 jieh 《騎士團團長》
文章: 6857
v3.8.8

小豆豆發燒:山豬病毒!

小豆豆出生後第一次真的感冒了...

從肚子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給她吃遍補給品,出生後該有的維他命、益生菌和適量適時的補給品更是沒少過~

經過10個多月沒有生病難過的樣子,一直都很調皮快樂。

前天聽從醫生打完傳說法國製優質不含汞的流感疫苗,這些是科學家每年會抽取山豬病毒(註1)分析可能會流行的病毒,製作成疫苗。

回家後隔天我們家小豬頭說要帶她去好事多被我阻擋下來了!

所謂的疫苗就是把適量的病毒,搭配要給免疫系統打戰的武器,打入你的身體,讓身體的免疫系統能夠認識這些病毒,學習和他們對抗的能力!

所以這時候身體正在作戰中,怎麼可以出入公共場鎖呢!

不過百密一疏,加上昨天高雄天氣悶熱,誤判小豆豆怕熱於是不但開冷氣給他吹,又忘記控制電風扇強弱和轉向,於是!小豆豆真的感冒了!

今天傍晚帶去給醫生,現在隨時輪流幫他翻身擦汗,因為不準給他吹電風扇了,所以要注意別讓他熱過頭又好睡...

不過... 我的意思不是說流感疫苗不好喔!是要提醒各位拔拔麻麻打完疫苗後要把它當作正在生病來照顧,

別學小惡魔一個不小心,讓尚未學習完成的免疫系統直接面臨大敵,結果就給他感冒下去了...

註1:醫生說三株病毒,我們家小豬頭突然大叫:為什麼病毒要從豬的身上抓出來啊!? >"
----------------------------------------
支持小惡魔
BTC : 19tn3RnCuwZVukXAwyhDWZD4uBgUZoGJPx
LTC : LTFa17pSvvoe3aU5jbmfcmEpo1xuGa9XeA
知識跟八卦一樣,越多人知道越有價值;知識最好的備份方法,散播!
藍色小惡魔(林永傑): 臉書
----------------------------------------
[編輯文章 2 次, 最後修改: jieh 於 2008/10/7 上午 09:27:47]

[2008/10/6 下午 09:09:12]   [返迴此篇文章頂端 ]  回到頂端 
  女寶寶 kitty 《一般生》
文章: 121
v3.8.8

轉貼:兒童發燒問答集&打破發燒的迷思

兒童發燒問答集


制訂單位: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台灣兒科醫學會
制訂日期:二OO五年一月十九日

註:本兒童發燒問答集的內容,是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及台灣兒科醫學會,根據專家意見及現有醫學證據所做出的綜合建議。此建議應根據日後更多的研究發現加以修改,且不應引用這些條文作為糾紛審議之依據。

[體溫的測量]
1. 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體溫的測量?
答: 無論身體產熱增加或散熱不良,都會使體溫上升,例如喝很多熱水、運動、泡三溫暖、長時間曬太陽、穿太多衣服等。如果要確定有沒有生病發燒,就必須避免這些因素,並靜坐休息15至30分鐘後再量體溫。
2. 跟傳統的水銀體溫計比起來,電子體溫計有什麼好處?測得準不準?
答: 如果定期校正,電子體溫計測到的體溫跟水銀體溫計沒什麼兩樣。但水銀體溫計不適合一般家庭使用,主要是因為水銀體溫計有意外破裂而導致水銀中毒並污染環境的危險。台灣相關主管單位已經決定未來將逐步禁止水銀體溫計,以減少意外傷害及環境污染。
3. 用體溫計量體溫需要量多久?
答: 一般電子體溫計約在啟動1分鐘後會發出嗶聲,那時候就可以判讀體溫。至於將逐漸被淘汰的水銀體溫計,專家建議口溫至少量2至5分鐘,腋溫量3至10分鐘,肛溫量1至3分鐘。
4. 摸小孩的皮膚看有沒有發燒的方法準不準?
答: 摸皮膚判斷有沒有發燒的方法很不準確,所以當小孩生病的時候,一定要用體溫計才能正確判斷小孩有沒有發燒。根據國外的研究,母親用手只能正確判斷74%有發燒的小孩,而護理人員的正確判斷率則只有42%。
5. 量體溫的方法有好多種,到底哪一種比較準?
答:量體溫的方法包括肛溫、口溫、腋溫、背溫、耳溫、額溫等,其中以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的溫度。耳溫與肛溫的相關性很高,必要時可取代肛溫,但必須注意三個月以下嬰兒的耳溫常不準確,所以不建議使用。口溫平均比肛溫低0.5℃,腋溫平均比肛溫低0.8℃,而且這兩種方法比較容易受到皮膚黏膜血管收縮等因素的影響而偏低。一個月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不適合量肛溫與耳溫,可考慮量腋溫或背溫。用額溫槍或紅外線測量皮膚表面,常有嚴重低估真正體溫的現象,所以不建議常規使用。
6. 量肛溫正確的作法為何?
答:先用肥皂水或酒精清洗體溫計,以冷水沖淨(勿用熱水),在末端擦上少許凡士林等潤滑劑。最好的姿勢是讓幼兒腹部朝下俯臥,並將小孩放於成人的大腿或床上,用一手扶著幼兒臀部上方的下背部,另一手將體溫計伸入距離肛門口深度約0.5至1英吋(約1.5至2.5公分)處,不要過度深入。電子體溫計需靜置約1分鐘發出嗶聲即可判讀,其他體溫計需靜置1至3分鐘後判讀。
7. 量口溫的時候,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答: 5歲以上兒童才可以用這種方法量體溫,但禁止使用水銀口溫計以免發生口溫計破裂吞食水銀及玻璃割傷的意外。測量前15至30分鐘內不宜飲用熱水或冷水,以免導致測量誤差。量的時候先用肥皂水或酒精清洗體溫計,然後以冷水沖淨(勿用熱水)。打開電子體溫計開關,將感應端置於兒童舌頭下方,靜置約1分鐘,體溫計發出嗶聲後即可判讀。
8. 量耳溫的時候,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答:只適用於三個月以上嬰兒,量的時候必須注意耳溫槍在耳朵裡面的角度必須正確,過多耳垢則會干擾測量。中耳炎或其他中耳異常者量耳溫會有誤差,應該用其他方法量體溫。耳溫槍必須定期校正以免失去準確性。量的時候將耳溫槍感應端置入外耳道,按壓啟動鈕即可在幾秒內判讀數據。當兩耳量出來之溫度不同時,以較高溫度為準。


[發燒的意義]
1. 體溫高到幾度以上才算發燒?
答: 發燒的定義為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 ≥ 38℃,介於37.5OC與38℃之間的體溫可能正常也可能是低度發燒,必須參考前後測量的體溫與其他症狀判斷是否有發燒現象。
2. 人為什麼會發燒?
答:人體腦部下視丘的地方有個體溫調節中樞,在這裡會設定一個體溫定位點,平時不生病的時候體溫都設在37℃左右。人體因為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的時候,發炎反應所製造的一些小分子會作用在體溫調節中樞,而使體溫的定位點上升,於是人體會進行很多生理反應而使體溫上升。有另一種情形是身體並沒有發炎、體溫定位點也沒有上升,但因為身體熱量太多來不及散熱而使體溫上升,這種情形稱為體溫過高(hyperthermia),例如在炎熱的環境下穿太多衣服、把嬰兒包得太緊、運動、洗三溫暖、中暑 (heat stroke)等。
3. 小孩發燒時為什麼會手腳冰冷?
答: 發炎反應導致腦部下視丘體溫定位點上升的時候,腦部所認定的正常體溫會超過38℃。如果當時體溫並未達到設定的標準,病人會覺得冷,而且可能不自主地出現肌肉顫抖以增加熱量,並讓四肢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喪失,所以會出現手腳冰冷現象。
4. 發燒對人體有沒有什麼好處?
答: 很多研究顯示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也有研究顯示退燒藥會壓抑免疫反應,所以在動物實驗中用大量退燒藥反而會增加敗血症的死亡率。人類生病的時候發燒,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目的在加強我們對於疾病的抵抗力。
5. 發燒對人體有沒有什麼壞處?
答: 發燒的時候需要產生多餘的熱量,所以會增加氧氣消耗量、二氧化碳製造量與心臟輸出量,這些對於健康兒童的影響很有限,但患有嚴重心臟病、嚴重貧血、慢性肺病、糖尿病與先天代謝異常的兒童,則可能無法承受這些多餘的負擔。此外,有些兒童因為體質因素,在3個月至6歲間可能因為發燒而導致熱性痙攣。
6. 發燒會不會把腦子燒壞?
答: 41℃以下的發燒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極度高燒有時會使意識出現程度不等的異常,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高燒本身會對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一般口語傳說發燒把小孩腦子燒壞的事例,都是因為那些小孩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症狀表現之一,真正影響腦部的是腦部嚴重感染病症。
7. 使用退燒藥以後如果還有發燒現象,是否表示醫師所開的退燒藥沒有效?
答:一些民眾認為吃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就表示醫師開的藥沒有效,所以會去找其他醫師,造成醫療的浪費。事實上,各種退燒藥的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如果疾病的過程還沒結束,退燒以後又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情。常見的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大多沒有特效藥,其中有些病毒感染可能持續發燒達一週或甚至更久。如果發燒不退,必須持續就醫尋找有無其他特殊病因,而非怪罪開的退燒藥無效。


[退燒的方法]
1. 既然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那麼是否都不要退燒?
答: 如果體溫上升的原因不是發炎性疾病,則這種高體溫對人體並沒有幫助,隨時都可予以退燒,例如衣服穿太多、中暑之類的體溫過高。至於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如果體溫並未太高也沒有引起特殊不舒服的時候,並不需要積極退燒,尤其當體溫還沒超過39℃以上的時候。專家建議下列情形較易併發發燒引起的不適,所以當體溫超過38℃以上就可考慮退燒:
A. 慢性肺病、成人型呼吸窘迫症候群
B. 併發心臟衰竭之心臟病或發紺性心臟病
C. 慢性貧血
D. 糖尿病與其他代謝異常
E. 過去曾經有單純發燒引起抽搐的熱性痙攣或癲癇患者
F. 其他因為發燒而有不適症狀
2. 冰枕、散熱貼片、退燒藥等各種退燒法中,哪一種效果比較好?
答: 過去曾經被使用的酒精擦澡,因為酒精快速揮發散熱會引起表層血管急速收縮,反而有礙散熱,所以不應作為退燒之用,其他退燒法可分為物理退燒法(包括冰枕、低溫毯、貼於皮膚表面的散熱貼片)與化學退燒法(包括口服、肛門塞劑、注射之退燒藥)兩種。冰枕等物理退燒法只能加速散熱,並不會矯正發炎反應所引起腦部體溫定位點的異常上升現象,所以發炎性疾病不應使用冰枕等物理退燒法,而應使用可以矯正腦部體溫定位點的退燒藥。此觀念對於代謝異常、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等患者特別重要,因為冰枕等物理退燒法違背腦部體溫定位點上升的事實,會大幅增加發燒生理反應所需進行的代謝作用,反而讓身體承受更多代謝負擔而有危險。衣服穿太多、中暑等體溫過高的情形,腦部體溫定位點正常而只是產熱與散熱失調,此時才可使用物理退燒法。
3. 打點滴或喝很多水有沒有退燒效果?
答: 打點滴或喝水只會增加體內水分,對於發炎性疾病引起的發燒並無退燒效果。退燒時人體必須流汗以散發體內多餘的熱量,所以如果發燒與退燒過程反覆太多次,容易因為大量流汗而導致脫水,此時才需要特別注意水分、電解質的適度補充。
4. 有沒有哪些退燒藥是小孩不可使用的?
答:兒童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可能會傷害肝臟與腦部,而導致所謂的雷氏症候群,所以阿斯匹靈不可以在18歲以下兒童當作退燒藥使用。阿斯匹靈的主要化學構造是水楊酸,所以含有水楊酸成分的其他退燒藥也不應使用於18歲以下兒童,包括各種含有水楊酸成分的口服或注射用退燒藥。目前台灣地區所上市的注射型退燒藥,主要成分都是水楊酸,都不應使用於18歲以下兒童。此外,屬於pyrazolone衍生物的dipyrone 、phenylbutazone等退燒藥,可能引起致命的白血球低下症,所有年齡都禁止使用。
5. 小孩用哪一種成分的退燒藥比較好?
答:目前台灣地區兒童可用的退燒藥包括對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異丁苯乙酸(ibuprofen)、diclofenac等,這些藥物的作用時間與退燒效果都很類似,其主要差異是可能引起的副作用種類。使用這些退燒藥都必須小心用量,任何一種退燒藥過量都不安全。
6. 口服跟塞肛門的退燒藥有沒有什麼差別?
答: 口服藥物與塞肛門藥物的作用時間與退燒效果並沒有明顯差別,但建議兒童應優先使用口服製劑。如果有嚴重嘔吐、小孩拒絕吃藥等情形時,才考慮使用肛門塞劑。有些人認為體溫要達到某個標準以上才可以使用口服或塞肛門的退燒藥,這種看法並沒有理論根據。
7. 使用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作為退燒藥時,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答:乙醯氨基酚的兒童建議用量為每次每公斤10-15毫克,每4-6小時使用一次。目前台灣地區常用的乙醯氨基酚兒童劑型包括糖漿、口服錠劑等,兒童劑型與成人劑型的藥量差異極大,使用時必須注意標示並避免過量。一旦過量可能引發產生肝衰竭,其最低單一中毒劑量為每公斤120-150毫克。此外,長期使用這種藥物有發生腎臟傷害的可能。本劑沒有腸胃、凝血與壓抑免疫反應等副作用,所以建議下列病患優先考慮使用本藥:
A. 凝血功能異常與其他出血傾向
B. 消化性潰瘍或胃腸出血等上消化道疾病
C. 開刀或因其他原因身上有明顯傷口的病人
D. 嚴重感染症
8. 使用異丁苯乙酸(ibuprofen)作為退燒藥時,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答:異丁苯乙酸(ibuprofen)的兒童建議用量為每次每公斤5-10毫克,每6-8小時使用一次。這種藥物屬於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國內常用的劑型為口服糖漿,可能的副作用包括胃部不適、上消化道出血、減少腎臟血流、抑制血小板凝血功能等。因為本劑具有壓抑免疫反應的特性,所以建議優先用於幼年型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其他感染症則不建議優先使用,也不宜用於脫水與持續嘔吐兒童。
9. 使用diclofenac作為退燒藥時,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答: Diclofenac也屬於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國內常用的劑型為塞劑,可能的副作用與注意事項跟異丁苯乙酸(ibuprofen)一樣,但是此藥在兒童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尚待更進一步確認,所以不建議優先使用。
10. 可不可以輪流使用兩種以上退燒藥?
答: 醫學上未曾仔細評估混合使用兩種以上退燒藥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所以不建議常規使用。但顧及少數發炎嚴重者,使用一種退燒藥的效果可能有限,所以在不違反本建議所列的各種退燒原則下,可考慮於特殊情形下輪流使用兩種退燒藥,但原則上不建議一次同時給予兩種以上退燒藥。
11. 蠶豆症(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se缺乏)患者使用退燒藥,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答:蠶豆症患者如果接觸具有高度氧化作用的藥物,可能引起紅血球破壞而導致溶血性貧血。如果依照正確建議劑量使用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與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都不會有明顯溶血性貧血的危險。但如果因為罹患風濕性疾病需要使用高劑量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的時候,則有導致溶血的可能,例如使用每公斤每天80毫克的阿斯匹靈治療川崎病。
12. 使用退燒藥以後如果還有發燒現象,是否表示醫師所開的退燒藥沒有效?
答: 一些民眾認為吃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就表示醫師開的藥沒有效,所以會去找其他醫師,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事實上,各種退燒藥的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如果疾病的過程還沒結束,退燒以後又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情。常見的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大多沒有特效藥,其中有些病毒感染可能持續發燒達一週或甚至更久。如果發燒不退,必須持續就醫尋找有無其他特殊病因,而非怪退燒藥無效。

*************************************************************************
健康的叮嚀:打破發燒的迷思
記者會文稿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台灣兒科醫學會
日期:二OO五年一月十九日


傳統上,大家總認為發燒是件壞事。一旦發燒不退,有些民眾會到處換醫師看,形成醫療資源的浪費。近年醫學界對於發燒的研究,才發現我們對於發燒居然有那麼多錯誤觀念。人們生病會發燒這件事,其實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一旦對病人的發燒做出不適當的處置,有時反而有幫倒忙的危險。台灣兒科醫學會與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基於維護國人健康的立場,特地召集國內相關專家制訂兒童發燒處置的建議,並以問答的方式表達出一些民眾可以依循的準則。

迷思之一: 發燒都是有害的,燒太久可能把腦子燒壞。
我們的叮嚀:很多研究顯示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也有研究顯示動物用大量退燒藥反而會增加敗血症的死亡率。人類生病的時候發燒,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 41℃以下的發燒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高燒本身會對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一般口語傳說發燒把小孩腦子燒壞的事例,都是因為那些小孩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一種症狀,真正影響腦部的是腦部嚴重感染病症。


迷思之二: 生病發燒的時候,睡冰枕會有退燒效果。
我們的叮嚀:人體因為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的時候,白血球製造的一些小分子會作用在腦部的體溫調節中樞,而使體溫的定位點上升,於是人體會進行很多生理反應使體溫上升。這就好比說發燒的時候,我們的腦子會認為38℃以上才是正常體溫,冰枕等物理退燒法違背腦部的設定而讓熱量流失,就好比把熱水器溫度設在 100℃,一面插電加溫,一面卻一直丟冰塊進去,不但讓病人有寒冷的不適感覺,也會增加無謂的能量消耗。對於代謝疾病、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等患者而言,他們無法應付突增的能量需求,可能導致代謝機制崩潰或心肺衰竭,這類病人發燒時使用冰枕的危險性更高。


迷思之三: 高燒不退的話必須打點滴才會退燒。
我們的叮嚀: 反覆發燒與退燒的過程中,病人需要流很多汗散熱,所以身體容易缺乏水分,打點滴頂多只有補充水分的效果,對於發炎性疾病引起的發燒並無退燒效果。發燒病患任意打點滴,不但不會有治療效果,也可能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


迷思之四: 使用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表示醫師開的退燒藥沒效。
我們的叮嚀:一些民眾認為吃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就表示醫師開的藥沒有效,所以會去找其他醫師,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事實上,各種退燒藥的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如果疾病的過程還沒結束,退燒以後又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情。常見的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大多沒有特效藥,其中有些病毒感染可能持續發燒達一週或甚至更久。如果發燒不退,必須持續就醫尋找有無其他特殊病因,而非怪退燒藥無效。
[2008/10/7 下午 02:35:29]   [返迴此篇文章頂端 ]  回到頂端 
  女寶寶 kitty 《一般生》
文章: 121
v3.8.8

小孩發燒的處理原則

朱柔澍醫師

什麼是發燒
發燒是表示疾病存在的一種指標,是身體天賦的防禦機轉,並不是必需撲滅的症狀。當家中有小孩發燒了,一般家長最關心的是如何趕快退燒。無論如何,小兒發燒了,趕快找平時信賴的醫師詳細檢查,治療病因才是最重要的。

肛溫(耳溫)超過38℃或腋溫超過37℃

退燒的處理原則(非藥物):
1. 減少衣服穿著,以寬鬆為主,減少被蓋,襪子。
2. 高燒前有發抖畏冷時,先用棉被或衣物覆蓋或喝杯溫開水,不畏冷時再減少身體衣物的覆蓋。
3.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調節室溫。
4. 多補充水份,好好休息,勿過度活動。
5. 超過38℃肛溫(耳溫),,睡水枕(小於三個月的幼兒用水枕)或冰枕。
6. 超過39.5℃肛溫(耳溫),可洗溫水澡。水溫27℃~37℃,洗20~30分鐘,水溫勿太高,否則體溫會升的更快(無法消熱)。


退燒藥物的處理:小於六個月以下請勿任意使用退燒藥
1. 發燒超過肛溫38.5℃或腋溫37.5℃,先使用口服退燒藥,若一小時後降不下來,可用栓劑。
2. 一來即高燒超過肛溫39℃可考慮先使用栓劑,若一小時降不下來,可加用口服退燒藥。
3. 有熱痙攣病史者,宜提早使用口服退燒藥或栓劑,避免因高燒引起抽筋。
4. 肛門栓劑 -平時栓劑應放冰箱下層。
* 腹瀉患者非不得巳,儘量不使用。
* 前端可先塗上乾淨凡士林,尖端塞入肛門內,捏緊屁股三分鐘,使其溶化。
發燒的注意事項─注意是否精神活動力,食慾減低,高燒不退(大於40°C),一天多次發燒,發燒天數過長(超過2-3天),有特殊症狀出現(抽筋、意識變化、嘔吐、頭痛、腹痛、耳朵痛、呼吸急促或氣喘等症狀),舊症狀惡化或其他無法處理的情形,應儘速回門診處理。

(資料來源:愛林診所(愛林健康會館) 提供)
----------------------------------------
[編輯文章 1 次, 最後修改: kitty 於 2008/10/7 下午 02:41:41]
[2008/10/7 下午 02:38:28]   [返迴此篇文章頂端 ]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