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imp 論壇首頁
  首頁  | 討論區  | 最新話題  | 搜尋  | XML  |  登入
博客來購書 | 《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
貝殼鯨魚兒童程式啟蒙(點我去報名)

此話題中所有文章數: 1 [ 話題狀態: 一般 ]
上一話題 此文章已經觀看 3681 次 而且有 0 篇回應 下一話題
  女寶寶 kitty 《一般生》
文章: 121
v3.8.8

寶寶厭奶的影響及對策(分享文章)

到處林立的減肥中心和充斥的塑身廣告,無意間引領整個社會風尚傾向注重美觀甚於健康以及只求速成不重持久的心態。這樣的心理已經開始侵蝕青少年、學童、甚至嬰幼兒的父母。逐漸有人以為『瘦沒關係,不生病就算健康、正常』,其實大謬不然。

所謂『健康』、『正常』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就如血糖、血壓應有上限和下限,過與不及都異常;體重與身高的比例也有容許變動的有限區間,高過或低於這個範圍都不正常,所以太胖太瘦都不好。

更重要的是,成人的體重增減隨時都可能變動,但成長只有一次,青春期以下的孩童,他們攝食營養主要為了生長。因此嬰幼兒如果厭奶厭食,導致體重過輕、發育遲緩、影響可能十分深遠。為什麼呢?這要從嬰幼兒營養需求的特點說起。

一、嬰幼兒營養需求特點:

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營養庫存量低

年齡越小,體內脂肪和蛋白質,佔身體組成的相對比例越低。就脂肪比率而言,早產兒為1.5%,新生兒15%,成人有18%。蛋白質比率,早產兒有7%,新生兒12%,成人有18%,因此嬰幼兒比成人更缺少儲備的能量,無法承受長期的饑餓狀態,換句話說,只要吃的量不足,嬰兒比成人瘦得更快。
幼兒在成長期營養需求非常高

四個月大的嬰兒,每日攝食總熱量的30%用於生長,包括身長體重增加和器官發育與成熟。到了一歲的時候,這個比率降到5%,三歲更降到2%。也就是說,越小的嬰兒,能量主要耗用於成長,較大的孩童則耗用於體能活動。因此半歲以下的嬰兒,如果攝食能量不足,容易導致生長遲緩。

嬰兒期神經發育最快

幼兒大腦的成長速度,在懷孕到出生後兩歲之內達到高峰。初生的嬰兒外觀即是頭大身子小,頭佔了身長的四分之一比例。神經發育在一歲以內也是快速躍進的,例如翻身、坐起、爬行、站立和學步,都在一歲左右完成。

在在說明嬰兒期是神經發育的黃金時期。研究證明,腦部發育到一歲時就完成50%,到了七歲已完成90%,許多人在十歲以後腦重量不再增加。飲食當中的脂質、蛋白質、鐵質、膽固醇等,都是神經髓鞘與腦組織的構成要素。如果嬰兒時期攝取不足,錯失這段黃金時光,日後很難彌補。

兒童時期若營養缺乏,成人期身長較短
一個族群的身高,往往可以反映他們的營養狀況。以台灣為例,隨著經濟的改善,國人的營養狀況一直在改善中,每十年測量一次平均身高,調查顯示有逐漸增高的趨勢。

兒童期的營養狀況,影響成人期的疾病
根據研究指出,如果在生長期營養缺乏,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及阻塞性肺疾病的比例增加;另外,若一歲時候體重過輕,成人期則對糖份耐受力差,容易罹患糖尿病。

二、怎樣的寶寶,算是厭奶?

在明白厭奶可能造成的影響之後,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問,到底寶寶吃多少才夠?怎樣的厭奶寶寶需要積極矯治呢?

理想的飲食量,必須足以提供寶寶活動和生長所需的熱量和營養。下表所列,可作參考:

各年齡層的兒童對熱量及蛋白質的需求量表

年 齡
熱量(卡/公斤/天)
蛋白質(公克/公斤/天)

0~6個月
115
2.2

6~12個月
95
2.0

1~3歲
95
1.8

4~6歲
90
1.5

7~10歲
75
1.2

11~14歲(男/女)
65/55
1.0

15~18歲(男/女)
60/40
0.8

對於完全以母奶或嬰兒奶粉為食物的小嬰兒而言,可以很容易的換算成理想奶量。因為每150西西奶可以供給100卡熱量及2.2公克蛋白質,所以六個月以下的嬰兒,每天每公斤體重的理想奶量就是150西西。舉例五公斤重的寶寶,每天理想奶量是150x5=750西西。較大孩子,因為添加副食品,應該以食物總熱量作依歸。

由於嬰兒在四、五個月時,為生理性厭奶期,意即暫時減少吃奶,因此理想奶量往往達不到。臨床上,醫師會考慮孩子的體重和生長情形。如果一般狀況良好,除非奶量少於每天每公斤體重100西西,或厭奶期超過一個月,否則並不積極用藥治療。

當然持續的縱向追蹤此橫斷面的一時觀察更能夠看出嬰幼兒是否因為厭奶厭食而阻礙生長。健保局所發的兒童健康手冊上,有台灣地區男孩女孩生長曲線表,家長應該每三個月測量身高、體重,並標示於圖表。

兒科醫師非常鼓勵家長藉由定期健康檢查來評估孩子體格和神經發育是否正常發展。當體重百分位持續低於第十百分位,或是逐漸下移兩條百分位曲線,都是異常,必須找出原因,對症治療。

三、寶寶厭奶的餵食對策

提供專心進食的環境:
剛出生的寶寶喝奶最專心,餓了就哭,飽了就睡,餵他最有成就感。兩個月大以後。寶寶開始對周圍環境好奇,容易分心,常常吃吃停停。較小嬰兒餵食時,盡量減少聲音及有人走動的干擾。較大的幼兒不妨用圈椅讓他吃完再下來活動。

提高幼兒的參與感:
國人的習慣,大多數是父母餵孩子吃,很少讓他自己動手。反觀歐美洋人,當孩子開始吃麥糊就給他安全湯匙”讓他自己來”。任憑寶寶吃得滿臉滿桌,家長只是從旁協助,預防嗆到或嘔吐,而不會因為怕孩子做不好,插手代勞。孩子經過學習,一方面覺得有趣,一方面體認吃飯是自己的事,更有責任感。

變換口味,食物多樣化:
每個孩子進食的動機不同,同一對父母養出的孩子,可能有的吃得快又多,有的吃得慢又少。很多厭食的孩子是俗稱「壞嘴斗」型的,總是喜新厭舊,很難伺候。市售的嬰兒副食品,內容隨著適用年齡,有許多的變化。忙錄的職業婦女,不可能有時間特別製作少量而多變的嬰兒食品,不妨善加利用。

別讓寶寶吃香喝辣:
嬰幼兒食品以天然食物去摀碎成半固體狀即可,切忌添加調味料。孩子習慣口味重的食品,將來更嗜吃口味比正餐濃的零食,造成偏食的機會大增。此外,太鹹的高鈉量食品是腎臟負擔,調味料的成份,也有可能造成食物過敏。

尋找替代食品:
少數的嬰兒,從小就拒絕奶瓶,最令餵食的人煩惱。不妨試試不同的品牌,何者最對他的味。一般嬰兒配方都試過,還可以改用植物蛋白的配方奶粉。甚至不得已時,提早餵稀飯或豆漿。這樣的小寶寶,一定要補充多種維他命及礦物質,以補不足。一歲以後的孩子可以喝鮮奶,當然其他的乳製品,例如優酪乳、優格、乳酪、起士,都是很好的牛奶替代品。

給予開胃整腸的藥物:
有時候想盡辦法,孩子就是不吃,父母親簡直快要抓狂了,這時候或許醫師可以幫上忙。通常醫師會先評估寶寶的生長情形及餵食是否到達基本需要量。
當孩子確實低於正常標準時,可以給予促進食慾的開胃藥及促進腸胃蠕動的整腸劑,達到提振食慾的效果。處方不可使用類固醇或荷爾蒙,才不會有副作用。通常給予開胃藥的目的,在建立良好的餵食習慣和提高體重,治療一段時間達到目標即可停止。

每一位家長對寶寶是否吃太少,可能主觀的認定會有差異。其實生長應以客觀的標準來衡量。幼兒期的營養是未來的根本,影響深遠。父母親對嬰幼兒餵食感到困擾時,不妨找小兒胃腸科醫師諮詢,以得到客觀的評估和實用的建議。
轉自: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 丁綺文

http://www.shutien.org.tw/0236_030.htm


[2008/3/19 下午 05:39:27]   [返迴此篇文章頂端 ]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