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imp 論壇首頁
  首頁  | 討論區  | 最新話題  | 搜尋  | XML  |  登入
博客來購書 | 《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
貝殼鯨魚兒童程式啟蒙(點我去報名)

此話題中所有文章數: 1 [ 話題狀態: 一般 ]
上一話題 此文章已經觀看 3675 次 而且有 0 篇回應 下一話題
  女寶寶 kitty 《一般生》
文章: 121
v3.8.8

文章分享:您給孩子什麼樣的環境,您的孩子就如是長大

給家長的一封信

作者/周茜

有一則故事的對白是這麼說的:
一位十多歲的女孩跟一位窮詩人說:「我希望將來和您一樣也成為有名的作家,我知道我母親很敬仰您的!」詩人回答:「現代的人都玩電腦看電視,妳還是去學電腦修電視比較有出息」。

我不知道是否也該跟孩子們說:「現代的人都學電腦說英文,你還是去...」?但是以每年大學聯考的熱門科系為例,那些科系能引領風騷多久?多數不過三、五年即褪流行。流行的事物一再的上演也不斷的落幕,卻仍見許多人一直跟著追逐起舞。
從事幼教工作多年來也常常遇到一些瓶頸,在要求快速、立即顯現成果的現代淺碟化趨勢,與建立一紮實基礎、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教育理念間如何取得平衡,著實是一高難度的取捨。即使選擇堅持理想,也不得不承認,現實仍是很重要。
現在教育的走向與教育真正的本質何在?難道我們真的要走得這麼功利才是教育嗎?現今一般幼稚園過度重視學習成果、紙筆作業、強迫記憶、抽象符號,使幼兒的創造力及能力遭到扼殺,人格也同樣遭到扭曲。我們不斷告訴孩子們:你做吧!快做給我看,快說給我聽,表現出來拿出成果給我看,我才相信你。似乎,父母辛苦賺錢的目的,就是為了看到孩子的成果,孩子則用成果來換取父母的肯定。

我們不妨回過頭來問問自己: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您希望您的父母在0-6歲時給您什麼?

目前教育主管單位正積極推動教育鬆綁政策,各項改革措施不斷的推行,但教育是真的鬆綁了嗎?是鬆鬆的綁、綁得很鬆、綁鬆後再綁緊,還是...?這些年來,政府對教育的理念與政策一再的改變,有些家長一氣之下乾脆帶孩子們遠離塵囂回歸自然自我開墾;有些經濟條件較佳的就出國尋求更好的教育環境去了,但是居絕大多數的中產階級的我們該怎麼辦呢?您想再讓您的孩子繼續做教育的白老鼠嗎?
很多學者專家都在談一歲學什麼、二歲要學到什麼程度...;父母也總擔心孩子跟不上進度、跟不上別人甚至跟不上時代,但,需要那麼緊張嗎?那麼想想,孩子需要什麼呢?

在0-6歲的階段,我們應注重孩子興趣的培養而非技能的傳授,態度的養成而非學習的成果,尤其是感情教育,在我們所謂的黃金時期,感情教育真的太貧乏了,我們總是錯過了孩子們可以學習、該學習的時間。

教育局長李錫津在這期的教育通訊中提到,現在的教育在人際互動上但見「私心聯合」少見「專業共識」,在教學上多見「堆積教育」少見「啟發教學」,在學習期望上著重「分數文憑」輕忽「能力品質」,在學習歷程上只求「背誦記憶」不重「體驗落實」,在工作參與上先求「斤斤計較」少談「無私付出」,實在不利於人心人性的教育發展,容易造成內耗互傷、原地踏步的現象,也應驗了「方向比努力重要」的警示。
我們仍然在文憑分數中沈浮,在考試補習中來去,雖然有多元智慧卻無多元成長,雖有多元入學之名卻無多元教學之實,雖有多元呼聲卻無多元價值的體悟,更無多元的行為;有位哈佛大學校長認為「人要為無知付出代價」,我們目前不就是這個現象嗎?胡適說:「教育破產的救濟方法還是教育」(台北教育通訊91期)。

如果您不希望您的孩子是新一代的白老鼠,請您先放棄原有對孩子的期望,和我們做一個愛的深呼吸,先培養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引導其興趣的發展,才是您最好的選擇,孩子任何的學習只和昨日的我做比較,孩子的行為只為昨日的行為做改進。就如「心靈雞湯」一書中所說:「您給孩子什麼樣的環境,您的孩子就如是長大。」

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
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好鬥逞勇
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畏首畏尾
憐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自怨自艾
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
忌妒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勾心鬥勇
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心懷內疚
容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極富耐性
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充滿自信
讚美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心存感恩
嘉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愛人愛己
接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心胸廣大
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掌握目標
分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慷慨大方
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掌握目標
誠實公平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維護正義真理
安定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信任自己,信任他人
友善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對世界多一分關懷
祥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有平和的心境

瑪莉亞.蒙特梭利說:「I hear and I forget;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經驗是需要累積的,是慢慢的吸收而不是強迫性的記憶。

您有多久沒有走過松林的感覺?您有多久忙於事業沒有陪孩子一起成長,多久沒有陪他們吃飯、睡覺、洗澡、看電視、玩遊戲...?用一種享受人生的心情去做這些事,快把它找回來吧!

最後,再引用瑪莉亞.蒙特梭利的一句話:「陪孩子一起過日子!」。


(作者為資深幼教工作者,現任皇家幼稚園園長)


http://psn.syinlu.org.tw/archives/000688.html


[2008/4/22 上午 09:49:21]   [返迴此篇文章頂端 ]  回到頂端